第866章皇家特卫-《大魏霸主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快速稳定魏国,也不是没有可能!郗超思索道:只是可能x很低,除非,冉明会压制嫡系将领上位,向冉闵的嫡系将领让步。

    冉明不失为一个智者,适时的让步他肯定会做的!桓温道:我们不能期望魏国会自动内乱,最好的办法是,让魏国先乱起来,为我们的发展赢得时间。制造霹雳弹需要时间,制造战舰还是需要时间,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,我们大业就无从谈起。嘉宾,你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魏国先乱起来?

    这个?郗超倒是被桓温难住了。要说郗超此人,也是一个智谋不凡的人才,如果拿三国时期所有的谋士和郗超相比,他就像是鬼才郭嘉。其实自从冉明版本的《三国演义》传出来以后,郗超就喜欢上了鬼才这个称号。

    急智是一个超级谋士必备的本领,郗超果然不负重望,很快就想到了一个计策。

    魏国骠骑大将军镇西将军皆率亲卫部队回邺奔丧,这个消息属实吗?郗超突然向负责情报的小吏问道。

    回禀长史,此消息已经确认。魏国诸军将领,全部j代了军权,只身前往邺城为冉闵奔丧,还要叩见新君。

    这时,桓温突然明白了郗超的意思,大惊失se的道:此事万万不可。

    古代对丧事非常慎重,子f父丧,就必须遵照这一礼制,三年之内不应考不做官不婚娶。甚至在居丧期间,夫q都不同行房。当然,三年不行房事,难度太高,一般情况下,都是三年期间不能生育。作为一国之君,国丧期间,也要停止战争皇帝不临朝,政务全部停止,只是国家自然不可能三年之内陷入无政府状态,礼法无非是治天下务须以孝为根本的意思,因此为达到目的,从权变通就是无可非议的了。这种做法似乎是从仁孝的汉文帝开始的,他把三年的时间缩为短短的三十六日,大唐自高宗以来,都是遵照此制行事。先帝的遗诏更是效法列祖的宽仁厚ai,要求天下吏人,三日释f,也就是说,只须f丧三日。民间就是不娱乐,不嫁娶,稍做些哀伤就行了。

    可是一旦国丧期间受到敌国攻击,这就是不死不休的大仇,自春秋以来,战争都刻意避开国丧,除非是一方有能力一战灭掉对方。否则不会轻意在这个时候发动战争。要说灭掉魏国,桓温连这个想法都不敢有,他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。自然不同意郗超如此疯狂的举动。

    郗超道:王上切听超说完再下定论!

    桓温点点头。

    趁魏国国丧期间趁其不备,挑起战端。要说郗超的说出的计策,这也不算高明。哪怕是魏国在国丧期间,即使所有的主要将领都返回邺城为冉闵守灵,但是魏国的防守肯定不会松懈。这不仅不可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,反而激怒魏国这头猛虎。

    作为一个出se的政治家,桓温其实也明白,一旦内部矛盾不可调和时,向外转移矛盾就是最佳办法。这就和后世的印度很像,印度的民生问题搞得很糟糕,国内情绪很浓,每当矛盾到了临界战,印度政府总会第一时间p制中国将入侵印度的言论,这样从而把矛盾从内部转向外部。虽然桓温不清楚印度当局的这种行为,但是他却清楚。一旦战争暴发,无论冉明也好,魏国那些悍将也罢,他们肯定都会压制下内部矛盾,一致对外。这也让桓温非常担心,打虎不死深受其害的道理,让桓温不得不慎重起来。s1;

    郗超轻悠悠的道:王上,可曾记得西中郎?

    郗超所说的西中郎,就是晋朝西中郎将袁真。在原本的历史上,随着桓温的崛起,各种平衡手段就开始相继出现,从袁真荀羡到殷浩,再到司马晞,基本上都是为了避免桓温一家独大。在桓温二次北伐期间,成功收复了洛y,收复了豫州大部,东晋朝廷直接任命袁真为豫州刺吏。在这个时空,豫州早已被魏国占据,而桓温也没有像历史上那样成功收复洛y,所以袁真这个原本做豫州刺史的西中郎将也仅仅成了新野太守。

    要知道新野距离桓温的老巢荆州就在咫尺之间,这也像是桓温咽喉位置的一根刺。因为司马聘没有像历史上那些弱不经风,反而隐隐有明君之像,这让东晋众官员对朝廷有了信心,袁真占据新野,与荆州各郡县官员眉来眼去,这让早已把荆州当成自己家领地的桓温非常不满。可是袁真打仗的水平虽然一般,不过他却会带兵,特别是将领,根本就和袁真如同穿一条k子,这让桓温狗咬刺猬,无从下嘴。

    然而,有道是车到山前必有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,就在桓温j乎放弃采取拉拢袁真部将,瓦解其部军士的时候,转机出现了。建威将军朱腾,以及他的大儿子朱宪次子朱斌三次朱绰,都是袁真麾下的将佐,其中朱腾驻新野,大儿子朱宪驻棘y次子朱斌驻安昌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