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05章皇帝纪元-《大魏霸主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《黄帝历》是先秦时期的汉族历法。与《夏历》、《殷历》、《周历》、《鲁历》、《颛顼历》合称古六历。《黄帝历》是中国最早的历法,传说是黄帝命人所制。

    太史令姜岌其实也是一个反对皇帝年号的人,因为这会给人造成极大的不便,以年号纪年,往往不借助资料,你都分不清是哪一年,而且这个年号有的皇帝只有一个,有的则是好几个,让人容易混搅。当冉明提出皇帝历法,姜岌立即站出来符合道:“没错,使用黄帝纪元,更能够表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。”

    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。

    就在这时首相王简道:“陛下,若采取皇帝历法,那么今年是何年?”

    华夏儿女自认为是炎黄子孙,尊黄帝为“人文始祖”。可自秦汉之后,人们对黄帝的历史年代就不很清楚了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说:“余读谍记,黄帝以来皆有年数。稽其历谱谍,终始五德之传,古文咸不同乖异。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,岂虚哉!”

    对于皇帝历法的考证问题在这个时代可没有什么权威之说,冉明也不可能把刘师培的“皇帝纪年论”拿出来,在冉明看来就算是刘师培也不见得是正确的。清光绪二十九年(西元1903年),刘师培在《国民日报》发表“黄帝纪年论”,反对年号制,同时也反对康有为等变法派主张的孔子纪年。刘师培主张把黄帝诞生的那一年作为纪元元年,光绪二十九年是黄帝四六一四年。可是,黄帝的生卒年月在文献上没有明确的记载,宋钝初主张把被认为是黄帝即位的癸亥年作为纪元元年,把西元1904年作为黄帝纪元四六零二年。以同盟会的机关报《民报》为首革命派的杂志采用了黄帝纪元。

    《史记索隐》记载:“《世本》及《律历志》:黄帝使羲和占日,常仪占月,臾区占星气,伶伦造律吕,大挠作甲子,隶首作算数;容成综此六术,而著《调历》。”又称:“唯黄帝及殷周鲁并建子为正”。而《后汉书》记载:“黄帝造历,元起辛卯。”

    可是这些文献记载的时间都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时间概念,从文中可以看出黄帝《调历》始于某年子月的朔日,其日干支为辛卯。

    民间传说黄帝出生于二月初二“龙抬头”之时。公元前4400年左右,在二月(即包含节气大寒之月)里,当太阳落山之时,东方苍龙七宿的第一宿角宿就升起在东方的地平线上,这就是民间所称的“龙抬头”。而在公元前4450年至公元前4350年的一百年间,仅有唯一的“二月初二戊子日”,即公元前4428年2月8日(癸酉年二月初二戊子日),这很可能是黄帝的出生日期。

    如果依靠民间传说,肯定不会让人信服,不过下面大臣们为此都吵开了,有的引经据典,有的是摆弄学识,整个朝堂乱成一团。首相王简的脸当时就黑成了锅底。

    “癸酉年二月初二戊子日为皇帝元年,换算成现在,则是皇帝纪元四七九五年。”冉明最后拍板道:“弘文馆负责修正各类史书的纪年。从今以后,各地官府和史料,全部按照皇帝纪年记录时间。”

    换成皇帝历法,其实对百姓和民间的影响不大,唯一影响的则是商贾的所有契约全部都需要到官府进行更换,这样以来也给魏国各地官府造成了极大的工作压力。

    不过,随着魏国的越来越强大,从东起朝鲜半岛,西至疏勒河,北到北海(贝尔加湖)南到交趾,都没有了可以威胁魏国安全的敌人。在这个时候,这些短视的大臣们又开始鼓动了起来,裁军的呼声越来越高。几乎到了内阁首相都无法压制的地步了。大部分将士也非常不安,军人嘛无疑是渴望战争的,有战争他们才会得到军功,获得晋升。但是,现在魏帝国的统一,战争已经结束了。唯一能够打仗的。也就只有遥远的印度洋了。

    可是印度洋那里的战争规模不大,远征军一部,而且远征军大部分熟悉水性,就算让他们冒然出,他们一时间也无法适应那里的气候。这次朝会又有大臣向冉明提出裁军事宜,结果冉明听不下去了,直接怒道:“五胡乱华就在昨天,无数臣民尸骨未寒,我汉家百姓无辜惨死,那些凶手仍逍遥法外,如今尔又乱我军心,何等肺腑?”
    第(2/3)页